:::

家長專區

家有孩子上大學,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學習獨立生活的開始,對整個家而言也是重大的轉變。大學生是青少年的延伸期,孩子們在此階段將經驗人生許多的課題,亦會面臨許多的選擇和決定,對於其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。我們瞭解陪同大學生經歷這些歷程可能會遭遇到一些困難,我們希望能成為家長在學校裡的夥伴,一同協助您的孩子順利地完成此階段的發展。在此專區我們提供了一些資訊,希望能對家長有所幫助。

■ 諮商輔導中心介紹

本校家長心理諮詢

電話:04-26318652轉1471-1477

信箱:sfch@hk.edu.tw

☼ 諮商輔導中心的角色

「諮商輔導中心的角色圖完整說明」

■ 貼心小提醒

☼ 家長在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上的角色

「家長在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上的角色圖完整說明」

☼ 鼓勵孩子至本中心預約晤談

「鼓勵孩子至本中心預約晤談圖完整說明」

☼ 假如孩子不願意來本中心尋求協助,怎麼辦

假如孩子不願意來本中心尋求協助,怎麼辦 圖完整說明

    ☼ 家長如何協助新生適應新生活

■ 有用的資源連結

■ 書籍推薦

《生命中的美好陪伴:看不見的單親爸爸與亞斯伯格兒子》

兒子第一次喊爸爸的時刻,還記得嗎?自己與父親最特別的瞬間,有過嗎?
每一對父子,都是意外又註定的緣分。本是難得的情分,卻因為是最值得依靠的血緣關係,也最讓人忽略。一個男人,對於兒子的想像是什麼,對於父親的想像是什麼,如何面對父子關係,或許是一生的課題,但會因為現實中其他重要的事情,忽略了這個主題。
因為孩子很特別,需要花更多的心神與時間陪伴。因為眼睛的關係,讓自己有了更多時間去陪伴。拾起了這樣的契機,讓他比起一般的父親,更深的去體驗「爸爸」這個角色。花上更多時間,去成為一個爸爸。學習對孩子收放的方式,學習對孩子寬容,學習在孩子面前,放下自己隱隱的自尊心。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裡,同時梳理對於父親的情感,與自己心中的父親進行和解。
並不是因為孩子出生,血與骨的關係而理所當然成為父子。在日常裡產生的感情的凝滯與糾纏之中,釐清而出的情感,才得以深刻地稱之為家人、父子。
這是一本簡單書寫與兒子相處過程的書,一位父親,陪伴孩子十多年,體悟出其中醍醐之味。

《父母爆炸前必備!家庭笑能魔法書》(南台北家扶中心/2014/飛行貓創意社)

你聽過「農夫遇到外星人」的網路笑話嗎?
親子之間,想變成彼此眼中的「農夫」與「外星人」,其實超簡單!
免服藥、免開刀,不用坐飛碟上太空……
只要當家長的成天埋首於工作,疏忽一些「簡單又重要的事」,
直到某天,就會突然發現,小孩說的「火星話」,你聽不懂!
而你說的,他也聽不懂,不想聽,於是,彼此的關係,只剩下──不斷的誤會、攻擊與逃跑!
一連串「父母需要心肺按摩、子女彈藥補給中」的家庭戰鬥營,正式展開!
掰掰!教條式訓話,首創同歩給父母和孩子「拍拍」的快樂創意思考聊天派對。

《分手後,人生才真正開始:如何讓毀滅性的情傷 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件事》(陳亦苓譯/2014/遠足文化)

一切都過去了,那真的是痛徹心扉。這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,但即使陷於心痛難當的泥淖中,你仍可能跨越分手的痛。別再試圖贏回前任的心了。別再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讓對方愛你。別再這麼想了!從今天起,不論是內心還是外在,這次的分手就是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的最佳契機。
本書所提供的指引已經過證實,能幫助你克服任何感情關係的痛苦結局,甚至是離婚。透過其工作坊及廣受歡迎的部落格,蘇珊.艾略特已幫助數以千計客戶與讀者改造他們的愛情生活。現在,她將幫助你把本應屬於你的能量回歸於你。她的復原計畫包括了:切割原則:與前任維持「零接觸」的方法和理由如何處理悲傷、跨越恐懼,並且恢復你的生活打破失敗感情模式的秘訣
當你無法停止想念前任,總是不停地傳簡訊、打電話、查看前任的社群網站消息,甚至會刻意繞去他(她)家時,該怎麼辦?
本書包含了許多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,以及讓人快速進入復原程序的對策,可說是徹底、永久地跨越分手之痛的最有效計劃,能讓你恢復自信,並重新敞開心靈擁抱真愛。

《親師合作與家庭支援:由信任與夥伴關係創造雙贏》(王慧婷等譯/2013/華騰文化)

本書透過分享許多家庭的個案故事,引導教師和專業人員由多元角度認識家庭,為親師合作與家庭支援的經典教科書!內容包括家庭系統的介紹、不同情境下的家長角色與需求,以及七個建立有效合作關係的要素,說明專業人員如何運用以實證為基礎的策略為家庭增能,讓家庭與老師等專業人員彼此合作共同解決問題、創造雙贏!

《哈佛之路:陪伴、傾聽與支持,我培養出3個哈佛生》(林瑞瑜/2013/寶瓶文化)

一個母親的三大堅持:

    ※在學齡前,抓緊每一刻,像金字塔般的深度、用心陪伴。

    ※孩子再資優,也不跳級。

    ※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都是教養的最關鍵時刻。

20多年來,林瑞瑜全心陪伴3個孩子成長、學習,從大兒子是數學資優生,學校屢建議跳級,她卻堅持讓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品格。女兒有一學年沒寫英文作業,她讓女兒為此付出代價,哪怕幾乎造成家庭紛爭。小兒子吳佑堂被學校判定學習障礙,她不厭其煩追根究柢,終於讓真相水落石出,也捍衛小兒子的受教權。
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培育出優秀的孩子,但人生不只有課業,大兒子在運動方面表現突出;女兒擔任外科醫師,只為能解決病患痛苦;小兒子投入心理系,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孩子,這些,都讓孩子的人生更顯意義。

《是情緒糟,不是你很糟-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》(劉乃誌等譯/2011/心靈工坊)

事件和感受都是中性的;如何去解讀它,才是決定心快樂或不快樂的關鍵
曾經陷入憂鬱的情緒而久久難以快樂起來嗎?請留意,內觀(Mindfulness),是一種簡單卻有力的方法,能夠協助你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,幫助你永久打破長期不快樂的循環模式。在本書中,四位傑出專家向你解釋為什麼通常我們一味試圖逃離負面情緒,或只是拚命想著「如何重新振作起來」的方法,反而會讓我們更陷進憂鬱的深淵。經由特別設計、結合東方禪修傳統及西方認知療法,並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深具啟發性的課程,讀者可以學習到一套簡易而有效的方法,幫助你跳脫包括反省和自責等容易導向絕望的心理慣性,讓你能夠以更堅強的韌性來面對人生的挑戰。

《校園天晴》(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/2008/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

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,對事物漸漸失去興趣、什麼都提不起勁來,是憂鬱?還是憂鬱症?憂鬱來襲,你又能怎麼做?

《走出藍色幽谷-告別憂鬱症》(孫秀惠譯/2007/天下雜誌)

國內的醫師一向樂於為文書寫或上媒體,引介疾病與健康的相關知識,所提供的資訊也頗即時,但對於如何求醫應對,如何和醫療人員合作,以及把握自己權益等等「know how」的部分卻甚少著墨。」本書正好補此不足。

《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》(林蕙瑛/2007/幼獅文化)

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看的,也是寫給大學生看的,透過閱讀本書,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在戀情中可能碰到的困難、掙扎、影響及需求,孩子們也可因此而獲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處,不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嶇路走得短些,成人親子關係亦可大大提升。

《當你的孩子需要精神藥物治療》(陳信昭等譯/2006/心理)

否該讓患有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孩子服用精神藥物,這可能是父母所面對過最難決定的事情。藥物是否真的有幫助?需要服用多久呢?你的醫師說藥物絕對安全-但是報章雜誌上面提到的過度使用和危險性又該如何說呢?本書可以回答家長經常問到的絕大部分問題,進而幫助家長了解醫師在藥物治療方面的建議,以便為孩子做出最為明智的選擇及決定,成為醫師心目中最佳的合作者。

《要愛,不要傷害─家庭溝通宅急便》(邱珍琬/2006/知識風)

家庭是一個人的最初與最終,可是往往是在最親密的家人之間,我們的愛卻演變成傷害!愛也可以傷害,這樣的矛盾是一般人比較不能理解的,雖然形式不一定像家暴、家庭內性虐待,或是最近媒體上常常披露的攜子或舉家自殺那樣極端,但是不可諱言的,我們日常與家人的相處中,卻因為常常善意不能正確傳達,反而造成了彼此的怨懟與悔恨,甚至讓家不成家,實在可惜、令人遺憾。本書所列舉的雖是臨床中碰到的案例,但是卻與現實生活圖像極為貼近,作者希望藉由故事的描述與處理建議,希望提供其他家庭遭遇相似問題時作為參照,也將彼此可能的心境寫照做細膩描述,真正讓家人彼此可以親近「有方」,達到親密共處的目標。

《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:給父母、師長的實用指南》(陳信昭、林維君譯/2005/心靈工坊)

作者再三強調,憂鬱症像其他疾病一樣,及早診斷,適當治療,才能確保身心健康。當然,最好的康復之道,必須有家長的充分了解與支持,一起參與治療計畫。

《王鍾和與父母談心-兩性教育》(王鍾和/2003/張老師)

「愛情」是大學生除了功課與社團之外,最重要的必修學分。政大教育所王鍾和教授輔導學生三十多年的經驗中,感情問題佔了大半的比例。現代社會日趨開放,自國小階段的孩子已開始出現各式相關問題。 王教授主張,兩性教育要從小學開始落實,愛情學分在國中、高中、大學等階段各有學習的主題,鼓勵所有父母成為孩子的軍師和益友。本書亦涵蓋師生戀、同性戀、網路交友、結婚或不婚的抉擇、單親子女的兩性教育等議題,堪稱親子兩性教育的完備指南。

《家有大學生:親子互動手冊》 (王慧玲譯/2001年/揚智文化)

家中的孩子上大學了,他們自認為不同於中學時的青少年,也不喜歡被稱作青少年。
大學生處於快速轉變與發現自我的塑型時期,在大學時期所做的選擇,會成為其成人風格的核心。面對家中「年輕的成人」,如何瞭解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事,以及與孩子的關係轉變時,自身的調適等問題,常讓家長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。
本書是為了家有大學生的父母而寫,希望能在家庭生活的此一重要時期,讓父母能夠更加瞭解孩子必須面對的情況及其影響,適時地扮演引導與建議者的角色,成為孩子學習成長背後的那雙推手,豐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。